是呀,之前真不知道,容量损耗这么大。 本帖最后由 seanlaser 于 10-20-2012 21:54 编辑
今天受托出门帮人搞了下存储,一个很老很老的光纤盘阵,事先花了足足1小时才G到手册。然后过去也就2小时搞定。那是个16*300G的光纤接口阵列,用的还是300G的SATA盘(Maxtor!够老吧)。不过那东西整体换次新盘(最高支持2T单盘),现在估计也就1W多吧。一问这东西居然是05年的……心里捉摸着当年这东西或许还非常贵来着 现在总感觉有点鸡肋……这句话哪门子不良信息? 本帖最后由 seanlaser 于 10-20-2012 22:06 编辑
现在有个趋势:存储大量的新功能,需要Metadata支持,而这无疑是需要额外开销的。这不仅仅体现在需要存储系统本身具有更强大的本地计算力用于收集、分拣、处理这些Metadata,而且还需要更快的定位和检索以及统计等这些类似数据库的操作。另一方面,随着功能的增多,Metadata本身的内容也在不断扩展,这进一步增加了额外的裸盘需求。再者,数据越来越大,RAID级别越来越高,保护所需要的开销也在与日俱增,这些都导致了数据在存储上的可用量进一步降低。而且这些还都是近期的不可逆转的潮流。
嗯,存储虚拟化也是趋势,metadata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不到一定容量后,metadata的数据占整个存储的比例会很高。
不是都啊和么低,但是要用flashpool,又是主控,还要为每种硬盘准备spare,实际能用的的小了。
不用flashpool就好很多了。所以我跟你说,加盘柜最划算,加一个可以用到最多22块。
而且,我觉得,随着存储的OS化,传统的OS开发商(例如MS)和开发者(例如Linux开源团体)都会加入这趟混水,现在不过是个端倪而已。我觉得,存储厂商会有个两极分化:做硬件的越来越倾向做硬件,把硬件这块发展到极致(但这比较漫长,通常需要大量新的底层技术发展来推动);作软件的则纷纷倾向功能,把各种稀奇古怪的功能加入存储,最后存储软件发展为复杂的OS,上面运行各种附加的软件模块以实现功能,这时候就可以进一步细分功能模块和下层OS:做软件模块的可以提供给各种不同厂家的存储系统以实现一致的功能。 本帖最后由 seanlaser 于 10-21-2012 12:53 编辑
虽然目前各大存储厂商都从上到下一把捏,不过以后随着分工、效率和用户对于互操作性的需求的持续提升,会再次上演类似PC时代的演进戏码。
到那时候,硬软分离,你可以从市场上买到各类硬件:机框、柜子、机头,各类模块化好的组件,他们之间都遵循一致的接口规范,哪怕都是各自厂商生产的。然后可以选择在上面加装适合你的OS,然后从市场上添加所需功能。硬件、OS、功能相互独立而又精密合作,这种时候存储就不会那么高高在上了。
用户会取得最大的灵活性和经济性。怕麻烦的,可以直接买根据推荐买套件(品牌机),喜欢折腾的自己DIY。由于前端连接的硬件规范化和软件功能一致性,前面的应用和服务器不再考虑所谓存储兼容列表。
现在有些 如 nexenta, freenas ,oenfiler 已经有点这个雏形了吧
这个好,偶喜欢DIY,DIY不一定是低价的。。。
页:
1
[2]